缺乏規模效應 垃圾分類難成氣候
文章出處:admin 人氣:
發表時間:2017-07-21 15:17
垃圾沒有經過分選,混合在一起處理,以為省事,其實走了彎路,帶來很多環境、經濟及社會問題。不分類,有機易腐的濕垃圾汙染了另外幹垃圾,使許多幹垃圾難以處理利用,使處理技術復雜化,增加成本,進入惡性循環。
縱觀目前國內垃圾處理兩種主流方式,都存在不少問題。例如,填埋占用大量土地資源,滲濾液成分復雜、處理成本高等。焚燒易排放二惡英等有毒汙染物;生活垃圾中混入重金屬,焚燒後飛灰為危險廢物,處理難度和成本較高等。 垃圾處理會有第三條道路嗎?對此,筆者認為,垃圾處理不僅是技術與設備問題,更是理念與管理問題。須改變“不分類,統一燒、統一埋”的傳統模式,根本的出路在逐步實施垃圾分類,該燒的燒,該埋的埋,該利用的利用,這是垃圾無害化、減量化、資源化的基礎。
垃圾分類需實現規模化,總體優化,與市政設施接軌大量事實證明,各地十幾年來分散、小規模的生活垃圾分類試點,因缺乏代表性、綜合性,覆蓋面有限,往往都屬一時作秀,難以堅持。比如,因缺少有效宣傳與組織,居民生活垃圾多半混合投放;缺少對易腐性有機垃圾規模化處理的設施;廢棄物循環利用、深度開發缺乏力度;即便有少數居民將垃圾分類投放,垃圾車又將所有垃圾混在一起拖走,挫傷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等。
筆者認為,垃圾分類需實現規模化、總體優化,與市政設施接軌,分類後垃圾才能進行深度處理。過去嘗試的分散、小規模的生活垃圾分類試點,不僅垃圾深度處理生產線賠本(即使在覆蓋人口達10萬的區域裏,利樂包、濕垃圾的產生量根本不能滿足生產線日常運行需求),且對分類工作全局影響甚微,形成不了成效。
因此,規模化是垃圾分類工作可持續的基礎之一。垃圾分類規模化需要為主導,然而在當前,任何一座城市垃圾分類若鋪開,人力、物力、政策、法規、宣傳、執法恐都難跟上,容易造成被動。
武漢模式有何特點?按幹、濕、有害三分法,目標減量1/2;分步建立再生產業近日,湖北省武漢市將整個東西湖區作為垃圾分類試點區(人口50萬,占武漢市城區總人口的百分之七至百分之八)。在試點初期,東西湖區將按幹、濕、有害垃圾三分法,保證濕垃圾單獨收運、處理,制作肥料;幹垃圾在中轉站、分揀站進一步分類利用。目標為被填埋或焚燒的垃圾不到總量的1/2。作為配套,武漢市將制定全市垃圾再生產業建設計劃與布局規劃,並擬定優先級分步建設,確保垃圾回收產業鏈符合經濟規律。一:建立日處理200t餐廚垃圾、濕垃圾生化處理廠,並保障制作成的生化肥料有銷路。二:規劃建立利樂包、廢舊電器電子垃圾、建築垃圾再生產業,並逐步整合壯大廢紙、塑料和金屬等再生產業。三:優化廢玻璃、紡纖和橡膠皮革等再生產業的建設。目前,武漢市及東西湖區、政協已形成“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投放—收運—處理”的重大提案或建議案,督促武漢市法制辦實施相關法規、獎懲條例;進一步在試點區建立配套的監督制度,建立相關組織與隊伍,落實監督、宣傳、組織人員與經費;制定對居民、機關、企業等垃圾分類的考核辦法。
筆者認為,這種折中模式更為穩妥,是分步實施垃圾分類、擴大試點規模的有益嘗試。在試點區即使出了一些問題,不會引起全局震動,及時調整較為靈活。此外,東西湖區既有城區,也有農村、農場,具有很好的代表性。
下一篇:有機廢氣及其危害
上一篇:暫無
同類文章排行
- 汽車噴漆工該怎樣保護自己
- 噴漆室分類
- 噴漆廢氣處理法及註意事項
- 如何選擇合適的廢氣處理方案
- 有機廢氣及其危害
- 廢氣處理原理
- 保護環境從工業工廠做起
- 缺乏規模效應 垃圾分類難成氣候
- 廢氣治理
- 中央除塵常見問題